查看原文
其他

伊夫·博纳富瓦诗12首

法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伊夫·博纳富瓦(Yves Bonnefoy,1923 - 2016)法国著名现代诗人、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1923年生于法国西部,在大学里攻读哲学,后曾研究考古。1946年起发表诗作,195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论杜弗的动与静》,一举成名,被公认为杰作。后来又陆续出版了诗集《昨天的空寂的王国》《写字石》《门槛的诱惑》和《在影子的光芒中》等多卷,均为传世杰作。他先后获得过多种国际国内诗歌大奖,他的创作宗于波特莱尔、瓦雷里、马拉美以来的象征主义传统,又融以现代艺术的创新活力,颇能代表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法国诗的主流。风格上他力求古典法国诗中字句的严谨,题旨及组织上都深广繁复,时见玄秘,另一方面诗的拍击力直接而强烈。他的诗可以说是经验的一种特别的结构,使人从无中把握着有,从否定中把握着生命的不可言传处。在他看来,世界的真象必须是“隐而不见的”诗的意趣不在现实本身的形象,而在这天地演变成的境界,诗人只有通过语言的创造才可经验到这种空的、无形的境界。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在整个二十世纪法国诗坛上独树一帜,可以说在古今法国都是绝无仅有的。
博纳富瓦的诗歌在战后的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了“波德莱尔、马拉美、瓦雷里以来的象征主义传统,又融入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创新活力,颇能代表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法国诗歌的主流。他的诗优美而繁复,时见玄秘,通过语言的创造从日常经验上升到空灵无上的境界。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在整个20世纪法国诗坛上独树一帜,可以说在古今法国都是绝无仅有的”。

博纳富瓦早年受到艾吕雅、布勒东等超现实主义诗人和哲学家巴什拉尔(Gaston Bachelard,著有《梦想的诗学》,国内有三联书店1997年的刘自强译本)等人的影响,投身诗歌创作,1953年出版成名诗集《论杜弗的动与静》(Du Mouvement de l' Immobilité de Douve)、后有1965年的《写字石》(Pierreécrite)和1975年的《在门槛的幻象中》(Dans le leurre du seuil)。此外,他还翻译了许多莎士比亚、叶芝、邓恩和济慈的作品,并写有数本艺术史和艺术理论著作。

在整个法兰西现代主义诗歌的谱系里,从1857年开始有两脉,一脉是马拉美、瓦雷里、博纳富瓦,另外一脉是魏尔伦、兰波、洛特雷阿蒙。一个是优雅、极致、智慧,另外一个就是疯狂、失去耐心、爱哪儿是哪儿。博纳富瓦生于1923年,参加了法国几乎所有的文学运动,你发现他都在漩涡里站住了,该出来就出来了,从最后的位置看,他是不倒翁。博纳富瓦生命中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个参与的活动,法语的明晰性和他自己思想所抵达的明晰性,最后奇迹般地融在一个空间了。

博纳富瓦和策兰实际上都充分地汲取了马拉美“纯诗”的精华,但他们又全都把纯诗否定了:我不是为了语言而存在的,我是为了我们的大地、生活而存在。博纳富瓦处于策兰和勒内·夏尔之间,他没有走向一个所谓的虚无的、不可言说的、混沌的地方,也不只是停留在所谓生活的、生存的现实层面上,他处在二者之间。同时他强调,策兰、勒内·夏尔和博纳富瓦都是马拉美的受益者,他们同样也是超现实主义的受益者,这说明他们不被纳入到任何一个主义里,不能被僵化在那里,不想听布勒东教皇的命令,所以他们要从里面解脱出来,但是这并不等于他们不吸收超现实主义的精华。





南 社 的 文 学 创 作 倾 向


南社是清末民初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一个文学社团,也是一个有浓重政治意识和文化色彩的知识群落,一度还是一个规模庞大、深具社会号召力的革命性团体。虽然南社的构成与发展都有复杂变异的一面,但作为一个文学社团其创作倾向还是相对明晰的。特别是在1909年南社正式成立到五四新文学革命之初的十年间,以南社元老和中坚人物柳亚子(1886—1959)、陈去病(1874—1933)、高旭(1877—1925)、马君武(1881—1940)等人为代表的南社诗人在创作上独标高格,虽出现过激情渐趋消退的思想危机,却仍然显示了一度引领时代精神与文化风骚的南社最具个性的一面。

南社长于诗歌创作,其诗情特质首先体现着反抗异族统治、追求民族复兴的倾向。在近代文学视野中,南社是具有鲜明反清倾向的革命派文学。南社中的不少诗人既是文学家又是参与革命的活动家和实践者,高扬民族主义意识、彰显革命精神成为南社创作的一个基调。柳亚子作长诗为“苏报案”鸣不平之气,高旭题写诗词为孙中山助威呐喊,陈去病在诗文中反复抒写救亡感念与民族浩气,这些正是南社文学的思想本色。南社命名的本意便有南向而立、反对北庭(清廷)的内涵。在追求民族主义目标的基础上,南社创作还表达了某种近代启蒙主义的题旨,这也正是其进步与革命倾向的更深层的体现。南社成员中虽有“反清复明”式的拘囿,但更多民主革命的自觉。柳亚子便以“亚洲的卢梭”自我明志,在诗文中不遗余力地表达反专制、争自由的民主主义意旨。马君武更是在诗作中融会爱国之思、西学新知和科学理性,成为后来的五四启蒙主题的先声。由于包蕴着上述富有革命理想与激情的诗歌内质,南社创作在诗境上追求壮怀激烈的色调,意象豪迈、慷慨激昂,即使抒发悲凉之意也要表现沉郁顿挫的一腔正气、苍劲豪放的壮士情怀。由此,南社诗人在晚清诗坛上表现出与名重一时的“同光体”不同的美学境界,更多应和了诗界革命的呼声,更多传承了庄子的汪洋恣肆、屈原的瑰丽顿挫、龚自珍的激昂宏阔,加上南社自身所具有的现实感兴、时代激情与史诗意趣,使之创辟出兼具历史感与浪漫精神的高迈诗境。虽然南社在五四前后其文化意识上有受制于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的局限,虽然南社成员中也发生了政治意识退却、革新意志消沉的偏向,但总体而言,南社创作所体现出的政治激情、道德理想、雄浑诗境与英雄气度已经成为新旧更替之际文学史演进的一曲浩荡长歌。




推荐阅读:

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诗14首

华兹华斯诗17首

叶夫图申科诗17首

济慈诗20首

卡尔费尔德诗20首

华兹华斯诗11首

金斯伯格诗11首

荷尔德林诗13首

辛波丝卡诗19首

帕斯捷尔纳克诗17首

古米廖夫诗17首

苏利·普吕多姆诗14首

格雷戈里·柯索诗14首

辛波斯卡诗16首

史蒂文斯诗16首

雨果诗13首

塞弗尔特诗13首

黑塞诗22首

歌德诗7首

叶芝《驶向拜占庭》

叶芝《丽达与天鹅》

史蒂文斯《纽黑文的一个平常夜晚》

塞弗尔特诗6首

路易斯·史蒂文森诗24首

克拉辛斯基《等候太阳升起》

鲁热维奇诗3首

密茨凯维奇诗8首

罗兹维克诗8首

申切斯卡诗6首

诺贝尔文学奖诗人诗作

赫伯特诗12首

特拉克尔诗56首

奥马尔·哈雅姆《鲁拜集》

玛丽安·摩尔诗32首

丽泽穆勒诗15首

秀陶:绿原译《里尔克诗选》读后

北岛译诗精选集

朱迪斯·赖特诗21首

布考斯基诗112首

罗莎·奥斯兰德诗28首

罗伯特·勃莱诗33首

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

里尔克《杜伊诺哀歌》

里尔克《杜伊诺哀歌》

巴列霍诗33首

默里克诗5首

缪勒诗4首

赫迪·赫芭娜诗4首

丹妮斯·莱维托芙诗22首

露易丝·博根诗19首

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诗31首

阿方索·科斯塔弗雷达诗20首

詹姆斯·K·巴克斯特诗7首

卡尔·克罗洛夫诗6首

李利恩克龙诗2首

歌德诗15首

克洛普斯托克诗2首

君特·格拉斯诗4首


游人倦蓬转 乡思逐雁来 偏想临潭菊 芳蕊对谁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